1、安之若素 [ān zhī ruò sù]
释义:安:安然,坦然;之:代词,指人或物;素:平常。安然相处,和往常一样,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。
出处:清·范寅《越谚·附论·论堕贫》:“贪逸欲而逃勤苦,丧廉耻而习谄谀,甘居人下,安之若素。”
2、入乡随俗 [rù xiāng suí sú]
释义:到一个地方,就顺从当地的习俗。
出处: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入其俗,从其令。”
3、愤世嫉俗 [fèn shì jí sú]
释义:愤:憎恶,痛恨;嫉:仇恨,痛恨;世、俗:当时的社会状况。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、憎恶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杂说》:“然吾观于人,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,希矣。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?”
4、随遇而安 [suí yù ér ān]
释义:随:顺从;遇:遭遇。指能顺应环境,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。
出处:清·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一:“随寓而安,斯真隐矣。”
5、儿女英雄 [ér nǚ yīng xióng]
释义:儿女:指青年男女。指感情丰富,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
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纵横九万里,上下五千年,求其儿女英雄,一身兼备的,也只见得两个。”
6、顺天应人 [shùn tiān yìng rén]
释义:应:适应,适合。顺应天命,合乎人心。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。
出处:《周易·革》:“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,革之事大矣哉。”
7、随寓而安 [suí yù ér ān]
释义:指能顺应环境,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。同“随遇而安”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4卷:“安,谓随所寓而安,盖深于静也。”
8、如鱼得水 [rú yú dé shuǐ]
释义:好象鱼得到水一样。比喻有所凭借。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”
9、愤愤不平 [fèn fèn bù píng]
释义:愤愤:很生气的样子。心中不服,感到气愤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八回:“王子成父诸人,俱愤愤不平,请于桓公,欲劫鲁侯,以报曹沫之辱。”
10、与世无争 [yú shì wú zhēng]
释义: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。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自以为无患;与人无争也。”
11、随俗浮沉 [suí sú fú chén]
释义: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,随着潮流走。
出处: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故且从俗浮沉,与时俯仰,以通其狂惑。”
12、毫不在意 [háo bù zài yì]
释义: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
出处: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一回:“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,毫不在意。”
13、适时应务 [shì shí yīng wù]
释义:适合时宜,顺应世务。
出处:《魏书·良吏传序》:“但廉平常迹,声问难高;适时应务,招响必速。”
14、愤时嫉俗 [fèn shí jí sú]
释义:愤:愤恨,不满;嫉:憎恶,仇恨;俗:世俗。痛恨、憎恶腐朽、黑暗的社会现状
出处:清·朱彝尊《王礼部诗序》:“十余年来,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,诵其歌诗,往往愤时嫉俗,多离骚变雅之体。”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