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胆丧魂惊 [dǎn sàng hún jīng]
释义:形容极度害怕、恐慌。
出处:《醒世恒言·李汧公穷邸遇侠客》:“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,到此也胆丧魂惊,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!”
2、失惊打怪 [shī jīng dǎ guài]
释义:形容神色慌张或动作忙乱。也形容大惊小怪。
出处:元·马致远《还牢末》第三折:“猛抬头观觑了失惊打怪,原来是匾金环故人犹在。”
3、惊恐万状 [jīng kǒng wàn zhuàng]
释义: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壮而莫支。”
4、惊喜交集 [jīng xǐ jiāo jí]
释义:交集:一起袭来。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,又惊又喜。
出处: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》卷四:“生闻之,惊喜交集。”
5、惊弓之鸟 [jīng gōng zhī niǎo]
释义: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。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;《晋书·王鉴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。”
6、动魄惊心 [dòng pò jīng xīn]
释义:使人神魂震惊。原指文辞优美,意境深远,使人感受极深,震动极大。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。
出处:南朝·梁·钟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。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!”
7、担惊受怕 [dān jīng shòu pà]
释义: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为兵戈担惊受恐。”
8、目瞪口呆 [mù dèng kǒu dāi]
释义: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一折:“吓得项王目瞪口呆,动弹不得。”
9、骇人听闻 [hài rén tīng wén]
释义:骇:震惊。使人听了非常吃惊、害怕。
出处: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东角楼街巷》:“南通一巷,谓之界身,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,屋宇雄壮,门面广阔,望之森然,每一交易,动即千万,骇人闻见。”
10、耳闻目见 [ěr wén mù jiàn]
释义: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。
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归心》:“夫信谤之徵,有如影响;耳闻目见,其事已多,或乃精诚不深,业缘未感,时傥差阑,终当或报耳。”
11、心惊胆战 [xīn jīng dǎn zhàn]
释义: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十分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不由我不心惊胆战,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。”
12、惊喜若狂 [jīng xǐ ruò kuáng]
释义:形容又惊又喜,难以自持。
出处:清·霁园主人《夜谭随录·护军女》:“少年得其应答,惊喜若狂。”
13、担惊受恐 [dān jīng shòu kǒng]
释义:担心害怕。指常处在惊吓、恐惧之中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为兵戈担惊受恐。”
14、惊魂未定 [jīng hún wèi dìng]
释义: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谢量移汝州表》:“只影自怜,命寄江湖之上;惊魂未定,梦游缧绁之中。”
15、触目惊心 [chù mù jīng xīn]
释义:看见某种严重情况,心里感到震惊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昌黎集·贞曜先生墓志铭》:“及其为诗,刿目怵心。”
16、胆颤心惊 [dǎn chàn xīn jīng]
释义:颤:发抖。形容非常害怕。
出处:元·施惠《幽闺记·士女随迁》:“生长升平,谁曾惯遭离乱,苦怎言。胆颤心惊,如何可免。”
17、吊胆惊心 [diào dǎn jīng xīn]
释义:犹言吊胆提心。
出处:《说唐》第八回:“众将进前射箭,射中的磨旗擂鼓,不中的吊胆惊心。”
18、高世骇俗 [gāo shì hài sú]
释义:高世:超出世人;骇:惊吓,震惊。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。比喻才智超群。
出处:
19、危言耸听 [wēi yán sǒng tīng]
释义:危言:使人吃惊的话;耸:惊动;耸听:使听话的人吃惊。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,使人惊疑震动。
出处:宋 吕祖谦《吕东莱文集》:“意者危言骇世,姑一快胸中之愤耶!”
20、张口结舌 [zhāng kǒu jié shé]
释义:结舌:舌头不能转动。张着嘴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,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。
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3回:“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,面红过耳。”
21、躭惊受怕 [dān jīng shòu pà]
释义:犹言担受惊吓。
出处:元·刘致《端正好·上高监司》套曲:“受官差在旅途,躭惊受怕过朝暮,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。”
22、惊世骇俗 [jīng shì hài sú]
释义:世、俗:指一般人。使一般人感到惊骇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答陈抑之》:“勤劳半世,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,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,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。”
23、耽惊受怕 [dān jīng shòu pà]
释义:担受惊吓。
出处:元·刘致《端正好·上高监司》:“受官差在旅途,耽惊受怕过朝暮,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。”
24、咄咄怪事 [duō duō guài shì]
释义:表示吃惊的声音。形容不合常理,难以理解的怪事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:“殷中军(殷浩)被废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,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
25、惊慌失措 [jīng huāng shī cuò]
释义:由于惊慌,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。
出处:《北齐书·元晖业传》:“(元)孝友临刑,惊慌失措,晖业神色自若。”
26、瞠目结舌 [chēng mù jié shé]
释义:瞪:瞪着眼;结舌:说不出话来。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。
出处:清·霁园主人《夜谭随录·梨花》:“因耳语其故,公子大骇,入舱隐叩细君,细君结舌瞠目。”
27、大惊小怪 [dà jīng xiǎo guài]
释义: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答林择之》:“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,朴实头做将去,久之自然见效,不必如此大惊小怪,起模画样也。”
28、盛气凌人 [shèng qì líng rén]
释义:盛气:骄横的气焰;凌:欺凌。以骄横的气势压人。形容傲慢自大,气势逼人。
出处:不得盛气凌人,自取耻辱。 宋·朱熹《朱子全书·学五·教人》
29、咄咄逼人 [duō duō bī rén]
释义:咄咄:使人惊奇的声音。形容气势汹汹,盛气凌人,使人难堪。也指形势发展迅速,给人压力。
出处:晋·卫铄《与释某书》:“卫有一弟子王逸少,甚能学卫真书,咄咄逼人。”
30、一座皆惊 [yī zuò jiē jīng]
释义: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粲传》:“粲至,年既幼弱,容状短小,一坐尽惊。”
31、惊惶万状 [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]
释义:惊惶:害怕;万状:各种样子,表示程度极深。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状而莫支。”
32、怵目惊心 [chù mù jīng xīn]
释义:看见某种严重情况,心里感到震惊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昌黎集·贞曜先生墓志铭》:“及其为诗,刿目怵心。”
33、大惊失色 [dà jīng shī sè]
释义:非常害怕,脸色都变了。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愕失色,莫敢发言。”
34、宠辱不惊 [chǒng rǔ bù jīng]
释义:宠:宠爱。受宠受辱都不在呼。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。
出处:晋·潘岳《在怀县》诗:“宠辱易不惊,恋本难为思。”
35、果不其然 [guǒ bù qí rán]
释义:果然如此。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。
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我说:‘姑老爷今非昔比,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,只怕姑老爷还不稀罕。’,今日果不其然。”
36、胆战心惊 [dǎn zhàn xīn jīng]
释义: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十分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不由我不心惊胆战,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。”
37、被宠若惊 [bèi chǒng ruò jīng]
释义: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。
出处:宋苏轼《谢中书舍人启》:“未及期年,擢置周行,遽参法从,省躬无有,被宠若惊。”
38、惊心动魄 [jīng xīng dòng pò]
释义:使人神魂震惊。原指文辞优美,意境深远,使人感受极深,震动极大。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。
出处:南朝梁·钟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,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。”
39、千古奇闻 [qiān gǔ qí wén]
释义:奇闻:惊奇动听的事情。少有的使人惊奇的事情。
出处:好古主人《赵太祖三下南唐》第四十五回:“今朕作主,准赐婚配。花之慈母亦无不俯依之理,况又与前四少将御侄等撮合,如出一辙。更见姻缘相配出于千古奇闻也。”
40、口呆目瞪 [kǒu dāi mù dèng]
释义:嘴说不出话,眼发直。形容很吃惊的样子。
出处:明·许仲林《封神演义》第九十七回:“那军士见妲己美貌,已自有十分怜惜,再加他娇滴滴,叫了几声将军长,将军短。便把这些军士,叫得骨软筋酥,口呆目瞪,软痴痴作一堆麻,酥酥成一块,莫能动履。”
41、惊耳骇目 [jīng ěr hài mù]
释义: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幽明录》:“须臾,云晦雷发,惊耳骇目。”
42、惊心悼胆 [jīng xīn dào dǎn]
释义:悼:战栗。形容恐惧到极点。
出处: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释言》卷上:“今人言惧,犹曰惊心悼胆。”
43、舆论哗然 [yú lùn huá rán]
释义: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。
出处:
44、果然如此 [guǒ rán rú cǐ]
释义:果真是这样。指不出所料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魏志·张既传》:“诸葛恪多辈耳!近张敬仲县论格,以为必见杀,今果然如此。”
45、恍然大悟 [huǎng rán dà wù]
释义:恍然:猛然清醒的样子;悟:心里明白。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。
出处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五:“简蒙指教,豁然大悟。”
46、殷浩书空 [yīn hào shū kōng]
释义: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:“殷中军(殷浩)被废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,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
47、瞪目结舌 [dèng mù jié shé]
释义:睁着眼睛,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
出处:清·黄轩祖《游梁琐记·顾嘉蘅》:“群知为广文子,异而询之,瞪目结舌不能对。”
48、咂嘴弄唇 [zā zuǐ nòng chún]
释义:表示惊奇或为难。
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“[王举人]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,不觉就吃了一惊;一会儿咂嘴弄唇的,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。”
49、心惊肉跳 [xīn jīng ròu tiào]
释义:形容担心灾祸临头,恐慌不安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三折:“不知怎么,这一会儿心惊肉战,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。”
50、舌桥不下 [shé qiáo bù xià]
释义:形容惊讶的神态。
出处:
51、担惊忍怕 [dān jīng rěn pà]
释义:担心害怕。指常处在惊吓、恐惧之中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一折:“做买卖的担惊忍怕,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。”
52、瞪眼咋舌 [dèng yǎn zé shé]
释义:睁着眼睛,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。同“瞪目结舌”。
出处:康濯《腊梅花·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》: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,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。”
53、冻浦鱼惊 [dòng pǔ yú jīng]
释义: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。后为孝亲之典。
出处:《晋书·王祥传》:“王祥字休徵,琅邪临沂人……父母有疾,衣不解带,汤药必亲尝。母常欲生鱼,时天寒冰冻,祥解衣将剖冰求之,冰忽自解,双鲤跃出,持之而归。”
54、惊世骇目 [jīng shì hài mù]
释义:指使世人见而惊奇。
出处: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杜少陵》:“然不若时用变体,如兵之出奇,变化无穷,以惊世骇目。”
55、惊愕失色 [jīng è shī sè]
释义:失色: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。惊恐得改变了神色。形容十分吃惊。
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唐史·上卷》:“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,将士皆惊愕失色。”
56、气势汹汹 [qì shì xiōng xiōng]
释义:汹汹:气势盛大的样子。形容气势凶猛。
出处: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。”
57、动地惊天 [dòng dì jīng tiān]
释义:惊:惊动;动:震撼。使天地惊动。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。
出处:唐·白居易《李白墓》诗:“可怜荒冢穷泉骨,曾有惊天动地文。”
58、宠辱若惊 [chǒng rǔ ruò jīng]
释义:无论受宠、受辱,心里都要振动。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。
出处:《老子》第十三章:“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”
59、哑口无言 [yǎ kǒu wú yán]
释义:哑口:象哑巴一样。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八:“‘他也有儿子,少不也要娶媳妇。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?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,亏他怎样说了出来?’一番言语,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。”
60、打草惊蛇 [dǎ cǎo jīng shé]
释义:原比喻惩甲菟乙。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,反使对方有所戒备。
出处:明·郎瑛《七修类稿》卷二十四:“打草惊蛇,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,日营资产,部人诉主簿贪污,鲁曰:‘汝虽打草,吾已惊蛇。’”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