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滔滔不绝 [tāo tāo bù jué]
释义:滔滔:形容流水不断。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。指话很多,说起来没个完。
出处:五代后周·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·走丸之辩》:“张九龄善谈论,每与宾客议论经旨,滔滔不竭,如下阪走丸也。”
2、文思敏捷 [wén sī mǐn jié]
释义:以前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,主要用在文学方面的。现基本上形容人的反应快,思维灵活。
出处:
3、能言巧辩 [néng yán qiǎo biàn]
释义:形容能说会道,善于言辩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气英布》第一折:“恰才灵壁之战,项王遣使征布会,布与龙且有隙,称病不赴,若得能言巧辩之士,说他归降,纵项王驰还……破项王必矣。”
4、津津乐道 [jīn jīn lè dào]
释义: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。
出处:清·颐琐《黄绣球》第七回:“这位莱恩女杰,他才学固然卓越,但他也只从口讲指画入手,每遇乡愚,津津乐道。”
5、杜口无言 [dù kǒu wú yán]
释义:闭住嘴巴,不出一言。
出处:《晋书·吉挹传》:“挹辞气慷慨,志在不辱,杖刃推戈,期之以陨,将吏持守,用不即毙,遂乃杜口无言,绝粒而死。”
6、伶牙俐齿 [líng yá lì chǐ]
释义:形容人机灵,很会说话。
出处:元·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三折:“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,调三干四,说人好歹,讦人暧昧,损人行止。”
7、目光炯炯 [mù guāng jiǒng jiǒng]
释义:炯炯:明亮的样子。两眼明亮有神。
出处:清·叶廷琯《鸥陂渔话·葛苍公传》:“先达葛苍公讳麟,号瞿庵,性敏多才,状奇伟,目光炯炯有英气,胆力过人。”
8、齿白唇红 [chǐ bái chún hóng]
释义:牙齿白,嘴唇红。形容面容美。
出处:明·胡文焕《琼琚记·桑下戏妻》:“只见唇红齿白,桃花脸,绿鬓朱颜柳叶眉,因此不忍而去。”
9、闭口无言 [bì kǒu wú yán]
释义:闭住嘴巴不言语。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,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。参见“闭口不言”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六十四回:“关胜连忙答礼,闭口无言,手脚无措。”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百五回:“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,只得别去。”
10、出口成章 [chū kǒu chéng zhāng]
释义:说出话来就成文章。形容文思敏捷,口才好。
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,狐裘黄黄,其容不改,出言成章。”
11、闭口不言 [bì kǒu bù yán]
释义:紧闭着嘴,什么也不说。
出处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刺复》:“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,倪大夫闭口不言。”
12、唇如激丹 [chún rú jī dān]
释义:激丹:鲜明的红色。形容嘴唇红润
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盗跖》:“今将军兼此三者,身长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,唇如激丹,齿如齐贝,音中黄钟,而名曰盗跖。”
13、能言快语 [néng yán kuài yǔ]
释义:能说会道,言词敏捷爽利。
出处:元·高文秀《谇范叔》楔子:“欲遣一文武全备能言快语之士,往聘齐国。”
14、豁口截舌 [huō kǒu jié shé]
释义:撕开嘴巴,截去舌头。指命人住嘴。
出处:元·关汉卿《单刀会》第四折:“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、诗云子曰,早该豁口截舌!”
15、能言善辩 [néng yán shàn biàn]
释义:能:善于。形容能说会道,有辩才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气英布》第一折:“恰才灵壁之战,项王遣使征布会,布与龙且有隙,称病不赴,若得能言巧辩之士,说他归降,纵项王驰还……破项王必矣。”
16、骨瘦如柴 [gǔ shòu rú chái]
释义:形容消瘦到极点。
出处:宋·陆佃《埤雅·释兽》:“瘦如豺。豺,柴也。豺体瘦,故谓之豺。”
17、巧舌如簧 [qiǎo shé rú huáng]
释义:舌头灵巧,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。形容花言巧语,能说会道。
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。”
18、不置可否 [bù zhì kě fǒu]
释义:置:放,立;可:行;否:不行。不说行,也不说不行。指不表明态度。
出处:宋 汪藻《浮溪集》: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无所可否。”
19、一针见血 [yī zhēn jiàn xiě]
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郭玉传》:“一针即瘥。”
20、娓娓而谈 [wěi wěi ér tán]
释义:连续不倦地谈论着。
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 小说二集序》:“只如熟人相对,娓娓而谈。”
21、尖嘴猴腮 [jiān zuǐ hóu sāi]
释义: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。
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象你这尖嘴猴腮,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!不三不四,就想天鹅屁吃。”
22、妙语连珠 [miào yǔ lián zhū]
释义:连珠:串珠。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。
出处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二卷第54章:“他出口成章,妙语连珠,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。”
23、眉清目秀 [méi qīng mù xiù]
释义: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合同文学》第一折:“有个小孩唤做按住,今年三岁,生得眉清目秀,是好一个孩儿也。”
24、摇唇鼓舌 [yáo chún gǔ shé]
释义:耍嘴皮,嚼舌头。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。
出处: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多辞缪说,不耕而食,不织而衣,摇唇鼓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之主。”
25、缄口不言 [jiān kǒu bù yán]
释义:缄:封闭。封住嘴巴,不开口说话。
出处:《明史·何遵传》:“正德间,给事、御史挟势凌人,趋权择便,凡朝廷大阙失,群臣大奸恶,缄口不言。”
26、能说会道 [néng shuō huì dào]
释义:形容很会讲话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四回:“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,又长了一张巧嘴,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,在人跟前能说惯道,抓尖要强。”
27、佛口圣心 [fó kǒu shèng xīn]
释义:形容言语温厚,心地慈善
出处:清·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第二卷:“送子观音殿对云:‘我费尽一片婆心……’佛口圣心,自然入妙。”
28、叽里咕噜 [jī lǐ gū lū]
释义: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不明白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77回:“忽又听见他们叽里咕噜的说起外国话来,我以为他们请了外国客来了。”
29、佛口蛇心 [fó kǒu shé xīn]
释义:比喻话虽说得好听,心肠却极狠毒。
出处: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二十:“诸佛出世,打劫杀人,祖师西来,吹风放火,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,天下衲僧自投笼槛。”
30、辅车唇齿 [fǔ chē chún chǐ]
释义:辅:嘴旁颊骨。车:牙床,即牙床骨。颊骨和牙床骨,嘴唇和牙齿。指相互依存的双方。
出处:晋·孙楚《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》:“外失辅车唇齿之援,内有毛羽零落之渐。”
31、喋喋不休 [dié dié bù xiū]
出处:《汉书·张释之传》:“夫绛侯、东阳侯称为长者,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,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!”
32、瞪目哆口 [dèng mù chǐ kǒu]
释义:睁大眼睛,张开嘴巴。形容惊呆的样子。
出处:清·无名氏《帝城花样·春珊传》:“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,擎铁如意,瞪目哆口如木鸡。”
33、花言巧语 [huā yán qiǎo yǔ]
释义:原指铺张修饰、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。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。
出处:《朱子语类》:“‘巧言’即今所谓花言巧语,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
34、鸱目虎吻 [chī mù hǔ wěn]
释义:鸱:鹞鹰,一种猛禽;吻:嘴唇边。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莽所谓鸱目虎吻,豺狼之声者也。”
35、对答如流 [duì dá rú liú]
释义:对答:回答。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。形容口才好,反应快。
出处:《北史·李孝伯传》:“风容闲雅,应答如流。”
36、辩口利辞 [biàn kǒu lì cí]
释义:指善辩的口才,犀利的言辞。形容能言善辩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班昭传》:“妇言,不必辩口利辞也。”
37、游手好闲 [yóu shǒu hào xián]
释义:指人游荡懒散,不愿参加劳动。
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章帝纪·元和三年诏》:“今肥田尚多,未有垦辟。其悉与赋贫民,给与粮种,务尽地力,勿令游手。”元·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:“我打你个游手好闲,不务生理的弟子孩儿。
38、浮文巧语 [fú wén qiǎo yǔ]
释义:华丽而空泛的言词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宜人人自效,而虚谈废务,浮文妨要,恐非当今所宜。”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