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成语 > 成语查询>>

形容非常惊慌恐惧的四字成语

  • 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5-02-17 20:39

1、惊愕失色 [jīng è shī sè]

释义:失色: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。惊恐得改变了神色。形容十分吃惊。

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唐史·上卷》:“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,将士皆惊愕失色。”

2、惊弓之鸟 [jīng gōng zhī niǎo]

释义: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。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。

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;《晋书·王鉴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。”

3、张口结舌 [zhāng kǒu jié shé]

释义:结舌:舌头不能转动。张着嘴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,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。

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3回:“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。”

4、动心怵目 [dòng xīn chù mù]

释义:怵目:使人看了感到恐惧。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。形容感受很深,震动非常大。

出处:宋·陈亮《祭宗成老文》:“虽才俊比肩,可喜可愕,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,然其厚德伟度,要不复前人比。”

5、骇人听闻 [hài rén tīng wén]

释义:骇:震惊。使人听了非常吃惊、害怕。

出处: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东角楼街巷》:“南通一巷,谓之界身,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,屋宇雄壮,门面广阔,望之森然,每一交易,动即千万,骇人闻见。”

6、魂飞魄散 [hún fēi pò sàn]

释义: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。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
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心之精爽,是谓魂魄;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?”

7、怛然失色 [dá rán shī sè]

释义:怛:畏惧,恐惧。指因害怕而变脸色。

出处:宋·苏洵《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》:“闻介马万骑驰过,剑槊相摩,终夜有声,人者怛然失色。”

8、亡魂失魄 [wáng hún shī hún]

释义:魂、魄: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,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。形容惊慌忧虑、心神不定、行动失常的样子。
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看钱奴》第二折:“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,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。”

9、担惊受怕 [dān jīng shòu pà]

释义: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
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为兵戈担惊受恐。”

10、泪如雨下 [lèi rú quán yǒng]

释义:眼泪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。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。
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八回:“林冲见说,泪如雨下,便道:‘上下,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,近日无冤,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,生死不忘。’”

11、心有余悸 [xīn yǒu yú jì]

释义:悸: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。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,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。

出处:柳洲《风雨桃花洲》:“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,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:‘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,庄稼全毁了。’”

12、胆战心惊 [dǎn zhàn xīn jīng]

释义: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十分害怕。
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不由我不心惊胆战,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。”

13、汗流浃背 [hàn liú jiā bèi]

释义:浃:湿透。汗流得满背都是。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。现也形容出汗很多,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。

出处:《后汉书·伏皇后纪》:“操出,顾左右,汗流浃背。”

14、悬心吊胆 [xuán xīn diào dǎn]

释义: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

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十七回:“众僧闻得此言,一个个提心吊胆,告天许愿。”

15、欺软怕硬 [qī ruǎn pà yìng]

释义:欺负软弱的,害怕强硬的。

出处:明·高明《琵琶记·五娘请粮被抢》:“点催首放富差贫,保上户欺软怕硬。”

16、恐慌万状 [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]

释义: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。

出处:毛泽东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:“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‘十分动摇’、‘恐慌万状’两句话。”

17、奉头鼠窜 [fèng tóu shǔ cuàn]

释义:奉:捧。抱着头,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。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。

出处: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,及争张黡、陈释之事,常山王奉头鼠窜,以归汉王。”

18、栗栗危惧 [lì lì wēi jù]

释义:栗栗:发抖的样子。形容非常害怕。

出处:《书·汤浩》:“栗栗危惧,若将陨于深渊。”

19、魂不附体 [hún bù fù tǐ]

释义:附:依附。灵魂离开了身体。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。

出处:元·乔梦符《金钱记》第一折:“使小生魂不附体。”

20、色若死灰 [sè ruò sǐ huī]

释义:面目惨白。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。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。

出处:《庄子·盗跖》:“目茫然无见,色若死灰。”

21、惊魂未定 [jīng hún wèi dìng]

释义: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。

出处:宋·苏轼《谢量移汝州表》:“只影自怜,命寄江湖之上;惊魂未定,梦游缧绁之中。”

22、吴牛喘月 [wú niú chuǎn yuè]

释义:吴牛: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。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,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。比喻因疑心而害怕。

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臣犹见牛,见月而喘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引《风俗通》:“吴牛望见月则喘,彼之苦于日,见月怖喘矣。”

23、大惊失色 [dà jīng shī sè]

释义:非常害怕,脸色都变了。
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愕失色,莫敢发言。”

24、望而生畏 [wàng ér shēng wèi]

释义:畏:恐惧,害怕。看见了就害怕。

出处:《论语·尧曰》:“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视,俨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?”

25、魄散魂飞 [pò sàn hún fēi]

释义:形容非常恐惧害怕。
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百花亭》第三折:“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,只着我魄散魂飞。”明·徐霖《绣襦记》第三十出:“听说罢心悲痛,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。”

26、竖起脊梁 [shù qǐ jí liáng]

释义:比喻振作精神。

出处:宋·陈亮《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》:“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,然正大之体,挺特之气,竖起脊梁,当时轻重有无,独于门下归心而已。”

27、惶恐不安 [huáng kǒng bù ān]

释义: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
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
28、小心谨慎 [xiǎo xīn jǐn shèn]

释义:形容言行慎重,不敢疏忽。
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出入禁闼二十余年,小心谨慎,未尝有过。”

29、寒心酸鼻 [hán xīn suān bí]

释义:寒心:心中战粟;酸鼻:鼻子辛酸。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。

出处:战国·楚·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感心动耳,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。”

30、张皇失措 [zhāng huáng shī cuò]

释义:张皇:慌张;失措:举止失去常态。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。

出处:清·采蘅子《虫鸣漫录》:“遍索新郎不得,合家大噪,远近寻觅,廪生与表妹亦张皇失措。”

31、惊心悼胆 [jīng xīn dào dǎn]

释义:悼:战栗。形容恐惧到极点。

出处: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释言》卷上:“今人言惧,犹曰惊心悼胆。”

32、亡魂丧胆 [wáng hún sàng dǎn]

释义: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。

出处:明 无名氏《破天阵》:“杀匈奴亡魂丧胆,保家邦万载咸宁。”

33、狗吠不惊 [gǒu fèi bù jīng]

释义:吠:狗叫声。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。形容社会太平安定。

出处:《后汉书·岑熙传》:“(熙)迁魏郡太守,……视事二年,舆人歌之曰:‘我有枳棘,岑君伐之;有蟊贼,岑君遏之;狗吠不惊,足下生氂。’”

34、惊惶失措 [jīng huáng shī cuò]

释义:由于惊慌,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。

出处:《北齐书·元晖业传》:“(元)孝友临刑,惊慌失措,晖业神色自若。”

35、诚惶诚恐 [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]

释义:诚:实在,的确;惶:害怕;恐:畏惧。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。

出处:汉·杜诗《乞退郡疏》:“奉职无效,久窃禄位,令功臣怀愠,诚惶诚恐。”

36、惊恐万状 [jīng kǒng wàn zhuàng]

释义: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

出处:宋·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壮而莫支。”

37、肉跳心惊 [ròu tiào xīn jīng]

释义: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,十分害怕不安。

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01回:“凤姐此时肉跳心惊,急急的向秋爽斋来。”

38、魂飞胆战 [hún fēi dǎn zhàn]

释义: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同“魂飞魄散”。

出处:《敦煌变言集·难陀出家缘起》:“怕怖莫知为计,魂飞胆战心惟。”

39、缩头缩脑 [suō tóu suō nǎo]

释义:形容害怕不敢向前,或胆小不敢出头负责。

出处:鲁迅《华盖集 “碰壁”之后》:“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,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。”

40、畏缩不前 [wèi suō bù qián]

释义:畏惧退缩,不敢前进。

出处: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:“唐介始弹张尧佐,谏官皆上疏,及弹文彦博,则吴奎畏缩不前,当时谓拽动阵脚。”

41、提心吊胆 [tí xīn diào dǎn]

释义: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

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十七回:“众僧闻得此言,一个个提心吊胆,告天许愿。”

42、噤若寒蝉 [jìn ruò hán chán]

释义:噤:闭口不作声。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。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。

出处:《后汉书·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

43、惊心动魄 [jīng xīng dòng pò]

释义:使人神魂震惊。原指文辞优美,意境深远,使人感受极深,震动极大。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。

出处:南朝梁·钟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,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。”

44、惶惶不可终日 [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]

释义: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。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。

出处:郭沫若《我怎样写和》:“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,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。”

45、亡魂丧魄 [wáng hún sàng pò]

释义: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

出处:《孤本元明杂居·打董达》第二折:“哥哥你宽肺腑,休间阻,我教他亡魂丧魄,认个贤。”

46、战战兢兢 [zhàn zhàn jīng jīng]

释义:战战:恐惧的样子;兢兢:小心谨慎的样子。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。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。

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。”

47、心惊胆战 [xīn jīng dǎn zhàn]

释义: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十分害怕。
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不由我不心惊胆战,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。”

48、肤粟股栗 [fū sù gǔ lì]

释义:皮肤上起疙瘩,大腿发抖。形容非常恐惧。

出处:梁启超《新民说·论私德》:“夫至以行恶为荣,则洪水猛兽,足喻斯惨耶?君子念此,肤粟股栗矣。”

49、心神不宁 [xīn shén bù níng]

释义:定:安定。形容心情不平静。

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33回:“(三藏)心神不宁道:‘徒弟啊,我怎么打寒噤呢?’”

50、心惊胆寒 [xīn jīng dǎn hán]

释义:形容十分害怕。同“心惊胆战”。

出处:明·李日华《南西厢记·飞虎授首》:“心惊胆寒,浑身上淋漓雨汗。”

51、胆战心寒 [dǎn zhàn xīn hán]

释义:战:发抖。形容害怕之极。

出处:《古今杂剧·楚昭王疏者下船》:“怕的是城荒国破,常子是胆战心寒。”

52、胆破心寒 [dǎn pò xīn hán]

释义: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。

出处:胆破心寒,比敌人慑伏之状。 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·武职》

53、泪如泉涌 [lèi rú quán yǒng]

释义: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。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。

出处:唐·刘损《愤惋诗三首(其三)》“莫道诗成无泪下,泪如泉滴亦须干。”

54、屁滚尿流 [pì gǔn niào liú]

释义:形容惊慌或欣喜到极点。
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六十六回:”耍和尚烧得头焦额烂,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。”

55、胆裂魂飞 [dǎn liè hún fēi]

释义:裂:破裂。魂:魂灵、神志。胆也破了,魂也飞了。形容极度害怕、恐慌。

出处: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一回:“秦凤一闻此言,胆裂魂飞,忙忙奏知李娘娘。”

56、重手累足 [chóng shǒu lěi zú]

释义:两手相重,两足相叠,不敢有所举动。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。

出处:宋·王安石《广西转运使李君墓志铭》:“故所在豪人猾吏,重手累足,以终君去,不敢有所触。”

57、不寒而栗 [bù hán ér lì]

释义:栗:畏惧,发抖。不冷而发抖。形容非常恐惧。

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为治。”

58、寒毛卓竖 [hán máo zhuó shù]

释义:汗毛都竖立起来。形容非常恐怖,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。

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见者寒毛卓竖,舍利佛独自安然。”

59、心惊肉跳 [xīn jīng ròu tiào]

释义:形容担心灾祸临头,恐慌不安。
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三折:“不知怎么,这一会儿心惊肉战,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。”

60、股战而栗 [gǔ zhàn ér lì]

释义:战:怕;栗:发抖。两腿发抖,不停地哆嗦。形容恐惧异常。

出处:《史记·齐悼惠王世家》:“(魏勃)因退立,股战而栗,恐不能言者,终无它语。”

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标签:


阅读更多的相关内容

  • 相关文章
  • 最新文章
  • 随机文章
  • 当前分类随机文章
  • 随机标签
  • 随机文章
公司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