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见多识广 [jiàn duō shí guǎng]
释义:见过的多,知道的广。形容阅历深,经验多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卷一:“还是大家宝眷,见多识广,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。”
2、不可捉摸 [bù kě zhuō mō]
释义:捉摸:揣测,预料。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。
出处:明 谢肇淛《五杂俎 人部四》:“及一厕足,不能自返,而故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。”
3、莫名其妙 [mò míng qí miào]
释义:说不出其中的奥妙。指事情很奇怪,说不出道理来。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五回:“我实在是莫名其妙,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,连我也不知道。”
4、莫明其妙 [mò míng qí miào]
释义:说不出其中的奥妙。指事情很奇怪,说不出道理来。
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回:“魏翩仞莫明其妙,陶子尧却不免心上一呆。”
5、全智全能 [quán zhì quán néng]
出处:毛泽东《党内团结的辨证方法》:“我看要是自称全智全能,像上帝一样,那种思想是不妥当的。”
6、糊里糊涂 [hú lǐ hú tú]
释义:认识模糊,不明事理。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
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回:“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?”
7、一物不知 [yī wù bù zhī]
释义: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。比喻知识尚有欠缺。
出处:汉·扬雄《法言·君子》:“圣人之于天下,耻一物之不知。”
8、不知所措 [bù zhī suǒ cuò]
释义:措:安置,处理。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。
出处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则民无所措手足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诸葛恪传》:“哀喜交并,不知所措。”
9、学富五车 [xué fù wǔ chē]
释义:五车:指五车书。形容读书多,学识丰富。
出处: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。”
10、不学无术 [bù xué wú shù]
释义:学:学问;术:技能。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。现指没有学问,没有本领。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赞》:“然光不学亡术,暗于大理。”
11、目不识丁 [mù bù shí dīng]
释义:连最普通的“丁”字也不认识。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12、声色狗马 [shēng sè gǒu mǎ]
释义:声:歌舞;色:女色;狗:养狗;马:骑马。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。
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续黄梁》:“声色狗马,昼夜荒淫,国计民生,罔存念虑。”
13、百思不解 [bǎi sī bù jiě]
释义: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。
出处: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十三:“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。”
14、无缘无故 [wú yuán wú gù]
释义:没有一点原因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四回:“好好儿的,从那里说起!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!”
15、无所适从 [wú suǒ shì cóng]
释义:适:归向;从:跟从。不知听从哪一个好。指不知怎么办才好。
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。”宋·姚宽《西溪从语》卷上:“源殊派异,无所适从。”
16、一窍不通 [yī qiào bù tōng]
释义:窍:洞,指心窍。没有一窍是贯通的。比喻一点儿也不懂。
出处: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:“杀比干而视其心,不适也。孔子闻之曰:‘其窍通,则比干不死矣。’”高诱注:“纣性不仁,心不通,安于为恶,杀比干,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。”
17、大惑不解 [dà huò bù jiě]
释义:感到非常迷惑,不能理解。
出处: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大惑者终身不解,大愚者终身不灵。”
18、冥顽不灵 [míng wán bù líng]
释义:冥顽:愚钝无知;不灵:不聪明。形容愚昧无知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祭鳄鱼文》:“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,刺史虽有言,不闻不知也。”
19、学贯中西 [xué guàn zhōng xī]
释义:形容中文、外语都十分好。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106回:“博了个熟识时务,学贯中西的名气。”
20、无所不知 [wú suǒ bù zhī]
释义:什么事情都知道,没有不懂得的。
出处: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圣人无所不知,无所不通,故得引而使之焉。”
21、迷惑不解 [mí huò bù jiě]
释义:指对谋事非常疑惑,很不理解。同“大惑不解”。
出处:老舍《鼓书艺人》二十七:“她鞠了个躬,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。掌声很热烈。听众瞧着她,迷惑不解。”
22、丈二和尚 [zhàng èr hé shàng]
释义:(歇后语)摸不着头脑。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。
出处:《金瓶梅传奇》第六回:“诸方地保瞧见,恰似丈二和尚,摸不着头脑,不觉腿关节软了下来,扑通扑通跪成一片。”
23、才高八斗 [cái gāo bā dǒu]
释义:比喻人极有才华。
出处:《南史·谢灵运传》:“天下才共一石,曹子建独得八斗,我得一斗,自古及今共用一斗。”
24、博古通今 [bó gǔ tōng jīn]
释义:通:通晓;博:广博,知道得多。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,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。形容知识丰富。
出处: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吾闻老聃博古知今。”
25、不知所从 [bù zhī suǒ cóng]
释义:不知怎么办。形容拿不定主意
出处:战国·楚·屈原《楚辞·卜居》:“心烦虑乱,不知所从。”
26、博学多才 [bó xué duō cái]
释义:学识广博,有多方面的才能。
出处:《晋书·郤诜传》:“诜博学多才,环伟倜傥,不拘细行,州郡礼命并不应。”
27、不可思议 [bù kě sī yì]
释义: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。现多指无法想象,难以理解。
出处:《维摩诘所说经·不思议品》:“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。”
28、不知所以 [bù zhī suǒ yǐ]
释义:以:原因。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。指不知道原因。
出处: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七十四回:“黄天祥不知所以,抬头看时,不觉神魂飘荡,一会儿不知南北,昏昏惨惨,被步下军卒生擒下马,绳缚二臂。”
29、博大精深 [bó dà jīng shēn]
释义:博:广,多。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。
出处:明·姜世昌《〈逸周书〉序》:“迄今读书,若揭日月而行千载,其博大精深之旨,非晚世学者所及。”
30、博览群书 [bó lǎn qún shū]
释义:博:广泛。广泛地阅读各种书。形容读书很多。
出处:《周书·庾信传》:“庾信,字子山,南阳新野人也。……幼而俊迈,聪敏绝伦,博览群书,尤善《春秋左氏传》。”
31、岂有此理 [qǐ yǒu cǐ lǐ]
释义:哪有这个道理。指别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极其荒谬。
出处:《南齐书·虞悰传》:“郁林(王)废,悰窃叹日:‘王、徐遂缚袴废一辈子,天下岂有此理邪?’”
32、摸不着头脑 [mō bù zháo tóu nǎo]
释义: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。
出处:当时同多九公议定,把兰音,若花送了过去。二人摸不着头脑,又不敢违拗,只得暂且住下。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四十回
33、满腹经纶 [mǎn fù jīng lún]
释义: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。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。
出处:《易·屯》:“云雷屯,君子以经纶。”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