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含血喷人 [hán xuè pēn rén]
释义: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。
出处:宋·晓莹《罗湖野录》卷二:“含血喷人,先污其口;百丈野狐,失头狂走。”
2、当之有愧 [dāng zhī yǒu kuì]
释义:当:承受;愧:惭愧。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与事实不相符,感到惭愧。常作自谦之词。
出处:宋·欧阳修《回丁判官书》:“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;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。”常用自谦之辞。
3、即事穷理 [jí shì qióng lǐ]
释义: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。
出处:清·王夫之《续春秋左氏传博议》:“有即事以穷理,无立理以限事。”
4、含血噀人 [hán xuè xùn rén]
释义:噀,喷。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。同“含血喷人”。
出处:《五灯会元·黄龙新禅师法嗣·崇觉空禅师》:“含血噀人,先污其口。百丈野狐,失头狂走。蓦地唤回,打个筋斗。”
5、事与心违 [shì yù xīn wéi]
释义:事实与愿望相违背。同“事与原违”。
出处:北齐·魏收《魏书·王叡传》:“诚思竭尽力命,以报所受,不谓事与心违,忽婴重疾。”宋·欧阳修《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》诗:“貌先年老因忧国,事与心违始乞身。”
6、能上能下 [néng shàng néng xià]
释义: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,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,都能踏踏实实地干。实行能上能下,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。
出处:丁玲《风雪人间》上卷:“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战士,能上能下,能与人民共患难,同安乐!”
7、抟空捕影 [tuán kōng bǔ yǐng]
释义:犹言捕风捉影。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。
出处:《大慧普觉禅师年谱》:“正如痴儿抟空捕影,只堪一笑耳。”
8、信口雌黄 [xìn kǒu cí huáng]
释义:信:任凭,听任;雌黄:即鸡冠石,黄色矿物,用作颜料。古人用黄纸写字,写错了,用雌黄涂抹后改写。比喻不顾事实,随口乱说。
出处:晋·孙盛《晋阳秋》:“王衍,字夷甫,能言,于意有不安者,辄更易之,时号口中雌黄。”
9、砌词捏控 [qì cí niē kòng]
释义:捏造事实来控告。
出处:
10、捕影系风 [bǔ yǐng xì fēng]
释义: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。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。
出处:《梁书·刘孝绰传》:“但雕朽污粪,徒成延奖;捕影系风,终无效答。”
11、先斩后奏 [xiān zhǎn hòu zòu]
释义: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,然后再报告帝王。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,造成既成事实,然后再向上级报告。
出处:《汉书·申屠嘉传》:“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。”颜师古注:“言先斩而后奏。”《新五代史·梁臣传·朱珍》:“珍偏将张仁遇珍曰:‘ 军中有犯令者,请先斩而后白。’”
12、三言讹虎 [sān yán é hǔ]
释义:犹三人成虎。比喻说的人多了,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。
出处:清·秋瑾《致琴文书》:“况三言讹虎,众口铄金;因积毁销骨,致他方糊口。”
13、秉笔直书 [bǐng bǐ zhí shū]
释义: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,不隐讳。
出处: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35回:“我是秉笔直书,悬之国门,不能增损一字。”
14、捕风捉影 [bǔ fēng zhuō yǐng]
释义: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。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。
出处:《汉书·郊祀志》:“听其言,洋洋满耳,若将可遇;求之,荡荡如系风捕景,终不可得。”《朱子全书》:“若悠悠地似做不做,如捕风捉影,有甚长进?”
15、破甑不顾 [pò zèng bù gù]
释义:甑:古代一种瓦制炊器;顾:回头看。甑落地已破,不再看它。比喻既成事实,不再追悔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郭泰传》:“客居太原,荷甑堕地,不顾而去。林宗见而问其意,对曰:‘甑已破矣,视之何益。’”
16、略迹原心 [lüè jì yuán xīn]
释义:撇开表面的事实,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。
出处:明·张煌言《答赵安抚书》:“英君察相,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;感其诚而哀其遇。”
17、夫子自道 [fū zǐ zì dào]
释义: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,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。也用在不好的一面,意思是指摘别人,却正指摘了自己。
出处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曰:‘君子有道者三,我无能焉;仁者不忧,智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’子贡曰:‘夫子自道也。’”
18、死无对证 [sǐ wú duì zhèng]
释义:对证:核实。当事人已死,无法核对事实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三折:“那厮死了,可不好了,你做的个死无对证。”
19、耸人听闻 [sǒng rén tīng wén]
释义:耸:惊动。夸大或捏造事实,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。
出处:清 恽敬《杂记》:“豫章大镇,或书有不可达者,故托辞为此;抑为州将者,以此耸人听闻,豫绝系援,皆未可知。”
20、磬笔难书 [qìng bǐ nán shū]
释义:极言事实多,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。磬,通“罄”。
出处: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:“此皆乱国之所生也,不能胜数,尽荆越之竹,犹不能书。”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
21、向壁虚构 [xiàng bì xū gòu]
释义:向壁:对着墙壁。即对着墙壁,凭空造出来的。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。
出处:汉·许慎《说文解字·序》:“世人大共非訾,以为好奇者也,故诡更正文,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,变乱常行,以耀于世。”
22、立木南门 [lì mù nán mén]
释义:立木:竖木于地上。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、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。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。
出处: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,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,民怪之,莫敢徙……有一人行徒之,辄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”
23、贵耳贱目 [guì ěr jiàn mù]
释义:重视传来的话,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。比喻相信传说,不重视事实。
出处:汉·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若客所谓,末学肤受,贵耳而贱目者也。”
24、三夫成市虎 [sān fū chéng shì hǔ]
释义:比喻说的人多了,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。同“三人成虎”。
出处:《宋书·乐志三》:“三夫成市虎,慈母投杼趋。”
25、牵强附会 [qiān qiáng fù huì]
释义: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。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,混为一谈。
出处: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11回:“后儒牵强附会,费尽心思,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。”
26、事与愿违 [shì yǔ yuàn wéi]
释义:事实与愿望相反。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。
出处:三国魏·嵇康《幽愤》诗:“事与愿违,遘兹淹留。”
27、罄竹难书 [qìng zhú nán shū]
释义:罄:尽,完;竹: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。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
28、不切实际 [bù qiē shí jì]
释义:指不符合实际。
出处:丁寅生《孔子演义》第98回:“若是徒有虚名,不切实际,那就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了!”
29、混淆是非 [hùn xiáo shì fēi]
释义: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,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。
出处:清·陶曾佑《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》:“锢蔽见闻,淆混是非。”
30、贵而贱目 [guì ér jiàn mù]
释义:比喻相信传说,不重视事实。
出处:汉·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若客所谓,末学肤受,贵耳而贱目者也。”
31、避而不谈 [bì ér bù tán]
释义:躲避开而不肯说。指有意回避事实。
出处:徐迟《一九五六年序言》:“尖锐的矛盾,避而不谈,或加水冲淡了。”
32、深文周纳 [shēn wén zhōu nà]
释义:周纳:罗织罪名。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,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。也指不根据事实,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。
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与赵禹共定诸律令,务在深文。”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:“上奏畏却,则锻炼而周纳之。”
33、颠倒黑白 [diān dǎo hēi bái]
释义:把黑的说成白的,白的说成黑的。比喻歪曲事实,混淆是非。
出处:战国·楚·屈原《九章·怀沙》:“变白以为黑兮,倒上以为下。”
34、罗织罪名 [luó zhī zuì míng]
释义:指捏造罪名,陷害无辜的人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来俊臣传》:“招集无赖数百人,令其告事,共为罗织,千里响应。”
35、论列是非 [lùn liè shì fēi]
释义:论:评论;列:列举。罗列事实,评论是非。
出处: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仍欲卬首信眉,论列是非,不亦轻朝廷,羞当世之士邪。”
36、随事制宜 [suí shì zhì yí]
释义:根据事实,采取适当措施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三十七:“如道之正体,却一定于此,而随事制宜,自莫不当。”
37、张冠李戴 [zhāng guān lǐ dài]
释义: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。比喻认错了对象,弄错了事实。
出处:明·田艺蘅《留青日札》卷二十二《张公帽赋》:“谚云:‘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。’有人作赋云:‘物各有主,貌贵相宜。窃张公之帽也,假李老而戴之。’”
38、略迹论心 [lüè jì lùn xīn]
释义: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。
出处:清·黄宗羲《子刘子行状上》:“以于立玉、于元荐为乱天下者,亦岂遂为定论乎?略迹而论心,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,有国士之风。”
39、董狐直笔 [dǒng hú zhí bǐ]
释义:董狐:春秋时晋国的史官。直笔:根据事实,如实记载。指敢于秉笔直书,尊重史实,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。
出处: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载:赵穿杀晋灵公,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,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,便在史策上记载说“赵盾弑其君”。为赵盾所杀。后孔子称赞说:“董狐,古之良史也,书法不隐。”
40、乡壁虚造 [xiāng bì xū zào]
释义:即对着墙壁,凭空造出来的。比喻无事实根据,凭空捏造。
出处:汉·许慎《说文解字·序》:“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,变乱常行,以耀于世。”
41、画蛇添足 [huà shé tiān zú]
释义:画蛇时给蛇添上脚。比喻做了多余的事,非但无益,反而不合适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蛇固无足,子安能,而外学其文,虽有贤师良友,若画脂镂冰,费日损功。”
42、略迹原情 [lüè jì yuán qíng]
释义:撇开事实不谈,从情理上原谅。
出处:明·张煌言《答赵安抚书》:“英君察相,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;感其诚而哀其遇。”
43、岑楼齐末 [cén lóu qí mò]
释义:只比较末端,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。比喻不从本着手,则无法认清事实。
出处: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不揣其本而齐其末,方寸之木,可使高于岑楼。”《幼学琼林·卷三·人事类》:“岑楼齐末,不识高卑。”
44、握风捕影 [wò fēng bǔ yǐng]
释义:犹言捕风捉影。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。
出处:汉·牟融《理惑论》第一卷:“神仙之书,听之则洋洋盈耳,求其效,犹握风而捕影,是以大道之所不取。”
45、无庸置辩 [wú yōng zhì biàn]
释义: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,用不着争辩。
出处:郭沫若《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》:“尊重民族形式并不是复古,那是无庸置辩的。”
46、故甚其词 [gù shèn qí cí]
释义:指说话故意夸大,脱离事实。
出处:清·黄钧宰《金壶浪墨·汉奸》:“盖我军所用侦探,率以数百钱,遣无赖小民,道听途说,或且故甚其词,以恫喝将士,摇动人心。”
47、未风先雨 [wèi fēng xiān yǔ]
释义:比喻未见事实先下结论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婆子家晓道什么?只管胡言乱语!那见得我不会做生意,弄坏了事,要你未风先雨。”
48、无庸置疑 [wú yōng zhì yí]
释义: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,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。
出处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14章:“无庸置疑,处在他眼下的地位,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,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……”
49、取信于民 [qǔ xìn yú mín]
释义:取得人民的信任。
出处:毛泽东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:“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,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。”
50、信以为真 [xìn yǐ wéi zhēn]
释义:相信他是真的。指把假的当作真的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李汧公穷邸遇侠客》:“只因他平日冒称是宰相房玄龄之后,在人前夸炫家世,同僚中不知他的来历,信以为真,把他十分敬重。”
51、磬竹难书 [qìng zhú nán shū]
释义:罄:用尽;竹:竹简,用以写字;书:写。用尽竹子也难写完。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。后泛指事实多,写不完。
出处: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:“此皆乱国之所生也,不能胜数,尽荆越之竹,犹不能书。”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
52、翻黄倒皁 [fān huáng dǎo yí]
出处:
53、巧发奇中 [qiǎo fā qí zhòng]
释义:发:射箭,比喻发言。形容善于乘机发表意见,后能为事实所证实。
出处: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少君资好方,善为巧发奇中。”
54、事与原违 [shì yǔ yuán wéi]
释义:事实与愿望相违背。
出处:
55、三人成虎 [sān rén chéng hǔ]
释义: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,听的人就信以为真。比喻说的人多了,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:“夫市之无虎明矣,然而三人言而成虎。”
56、既成事实 [jì chéng shì shí]
释义:既成:已成。已经造成的事实。常指用武力或某种手段强行造成的局面。
出处:唐 杜甫《雨不绝》诗:“鸣雨既过渐细微,映空摇扬如丝飞。”
57、向壁虚造 [xiàng bì xū zào]
释义:向壁:对着墙壁;虚造:虚构。。即对着墙壁,凭空造出来的。比喻无事实根据,凭空捏造。
出处:汉·许慎《说文解字·序》:“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,变乱常行,以耀于世。”
58、凭空捏造 [píng kōng niē zào]
释义:毫无根据的擅加伪做。
出处:明·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补遗·土司·土官承袭》:“近世作伪者多凭空捏造 ,苟得金钱,兵部武选司吏胥概为准行。”
59、无中生有 [wú zhōng shēng yǒu]
释义:道家认为,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把没有的说成有。比喻毫无事实,凭空捏造。
出处:《老子》: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
60、诬良为盗 [wū liáng wéi dào]
释义:诬:诬陷。良:好人。指捏造事实,陷害好人。
出处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下册:“因为顾客可以不承认,反咬一口,‘诬良为盗’,还得吃官司。”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