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风雨交加 [fēng yǔ jiāo jiā]
释义:又是刮风,又是下雨。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。
出处:清 梁章钜《浪迹续谈 除夕元旦两诗》:“冬至前后,则连日阴噎,风雨交加,逾月不止。”
2、急风暴雨 [jí fēng bào yǔ]
释义:急:又快又猛;暴:突然而猛烈。形容风雨来势猛。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。
出处: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何谓隐之天?大寒甚暑,疾风暴雨,大雾冥晦,因此而为变者也。”
3、风雨飘摇 [fēng yǔ piāo yáo]
释义:飘摇:飘荡。在风雨中飘荡不定。比喻局势动荡不安,很不稳定。
出处:《诗经·豳风·鸱号》:“予室翘翘,风雨所飘摇。”
4、暴风骤雨 [bào fēng zhòu yǔ]
释义:暴、骤:急速,突然。又猛又急的大风雨。比喻声势浩大,发展急速而猛烈。
出处:《老子》第二十三章:“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”
5、凄风苦雨 [qī fēng kǔ yǔ]
释义:凄风:寒冷的风;苦雨:久下成灾的雨。形容天气恶劣。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。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春无凄风,秋无苦雨。”
6、汹涌澎湃 [xiōng yǒng péng pài]
释义:汹涌: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;澎湃:波浪互相撞击。形容声势浩大,不可阻挡。
出处:汉·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沸乎暴怒,汹涌澎湃。”
7、波涛汹涌 [bō tāo xiōng yǒng]
释义:汹涌:水势腾涌的样子。形容波浪又大又急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策传》:“是岁地连震”注引《吴录》:“是冬魏文帝至广陵,临江观兵……帝见波涛汹涌,叹曰:‘嗟乎!固天所以隔南北也。’”
8、风雨如晦 [fēng yǔ rú huì]
释义:指白天刮风下雨,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。形容政治黑暗,社会不安。
出处: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”
9、长风破浪 [cháng fēng pò làng]
释义:比喻志向远大,不怕困难,奋勇前进。
出处:《宋书·宗悫传》:“悫年少时,炳问其志,悫曰:‘愿乘长风破万里浪。’”
10、呼风唤雨 [hū fēng huàn yǔ]
释义: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。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。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。
出处:元·尚仲贤《柳毅传书》第一折:“轻咳嗽早呼风唤雨,谁不知他气卷江湖。”
11、萍踪浪迹 [píng zōng làng jì]
释义:象浮萍、波浪一般的无定。比喻到处漂泊,没有固定的住所。
出处: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》第二十出:“恨怱怱,萍踪浪影,风剪了玉芙蓉。”
12、风口浪尖 [fēng kǒu làng jiān]
释义:比喻激烈、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。
出处:向春《煤城怒火》第21章:“现在到了风口浪尖,是咱挺身的时候了,为了党,为了人民,为了抗日,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!”
13、满城风雨 [mǎn chéng fēng yǔ]
释义:城里到处刮风下雨。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。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,到处议论纷纷。
出处:宋·潘大林《题壁》诗:“满城风雨近重阳。”
14、风平浪静 [fēng píng làng jìng]
释义:指没有风浪。比喻平静无事。
出处: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七:“僧问:‘风恬浪静时如何?’师曰:‘吹倒南墙。’”
15、风起水涌 [fēng qǐ shuǐ yǒng]
释义:大风刮起,水波汹涌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划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水涌。”
16、波涛滚滚 [bō tāo gǔn gǔn]
释义:滚滚:大水奔流的样子。形容江河奔流而来或迅猛发展的潮流
出处:元·郑廷玉《楚宫》:“便有那波涛滚滚长江限,假若是无敌手战应难。”
17、放浪形骸 [fàng làng xíng hái]
释义:放浪:放荡;形骸:人的形体。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。
出处:晋·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”
18、风急浪高 [fēng jí làng gāo]
释义:形容风浪很大。
出处:《文汇报》1992.3.2:“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,风急浪高。”
19、掀风鼓浪 [xiān fēng gǔ làng]
释义:比喻煽动情绪,挑起事端。
出处:毛泽东《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》:“借着诺蒙坎停战协定的订立和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传闻,掀风鼓浪,挑拨中苏两大民族间的感情。”
20、逆风恶浪 [nì fēng è làng]
释义:比喻险恶的形势。
出处:《人民文学》1978年第2期:“即使尹老师满腹牢骚及烦躁,也还是听到铃声,奔赴教室,顶着‘四人帮’掀起的逆风恶浪,为学生们上课。”
21、乘风破浪 [chéng fēng pò làng]
释义: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。比喻排除困难,奋勇前进。
出处:《宋书·宗悫传》:“悫年少时,炳问其志,悫曰:‘愿乘长风破万里浪。’”
22、排山倒海 [pái shān dǎo hǎi]
释义:推开高山,翻倒大海。形容力量强盛,声势浩大。
出处:《资治通鉴·齐纪高宗建武二年》:“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,步骑数十万,南临瓜步,诸郡尽降。”宋·杨万里《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》:“病势初来敌颇强,排山倒海也难当。”
23、风卷残云 [fēng juǎn cán yún]
释义:大风把残云卷走。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冤家债主》第二折:“自从把家私分开了,好似那汤泼瑞雪,风卷残云,都使的光光荡荡了。”
24、腥风血雨 [xīng fēng xuè yǔ]
释义:风里夹着腥味,雨点带着鲜血。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三回:“腥风血雨满松林,散乱毛发坠山奄。”
25、移山倒海 [yí shān dǎo hǎi]
释义:搬动大山,翻倒大海。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。
出处: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36回:“善能移山倒海,惯能撒豆成兵。”
26、狂涛巨浪 [kuáng tāo jù làng]
释义: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。同“狂涛骇浪”。
出处:巴金《废园外·长夜》“先前那里面有的是狂涛巨浪,现在却是一阵炙骨熬心的烈火。”
27、兴风作浪 [xīng fēng zuò làng]
释义:兴、作:引起。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。后多比喻煽动情绪,挑起事端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锁魔镜》第一折:“嘉州有冷,源二河,河内有一健蛟,兴风作浪,损害人民。”
28、狂风巨浪 [kuáng fēng jù làng]
释义:猛烈的风,巨大的浪。指来势迅猛或同时有强劲冲击力的变化
出处: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17章:“打鱼的人要经得起狂风巨浪,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。”
29、风起云涌 [fēng qǐ yún yǒng]
释义:大风刮起,乌云涌现。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,声势很盛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划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水涌。”
30、大浪淘沙 [dà làng táo shā]
释义:淘:用水冲洗。去掉杂质。在大浪中洗净沙石。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、筛选。
出处:粟裕《激流归大海》:“这支队伍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,质量更高了,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。”
31、狂风暴雨 [kuáng fēng bào yǔ]
释义:指大风大雨。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。
出处:元·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我沉吟罢仔细听来。原来是唤醒人狂风暴雨。”
32、翻江倒海 [fān jiāng dǎo hǎi]
释义:原形容雨势大,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。
出处:宋·陆游《夜宿阳山矶》诗:“五更颠风吹急雨,倒海翻江洗残暑。”
33、声势浩大 [shēng shì hào dà]
释义:声势:声威和气势;浩:广大。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。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六回:“其实他们空着没有一点事,也不见得怎么为患地方,不过声势浩大罢了。”
34、推涛作浪 [tuī tāo zuò làng]
释义:作:兴起。推动波涛,掀起浪头。比喻助长坏人坏事,煽动情绪,制造事端。
出处:毛泽东《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》:“呼风唤雨,推涛作浪,或策划于密室,或点火于基层。”
35、奋勇前进 [fèn yǒng qián jìn]
释义:奋:发扬。鼓起勇气,一直向前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九回:“左右二拒,一齐鸣鼓,鼓声如雷,各各奋勇前进。”
36、惊涛骇浪 [jīng tāo hài làng]
释义:汹涌吓人的浪涛。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。
出处:唐·田颖《玉山堂文集·海云楼记》:“人当既静之时,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,未尝不惕然。”
37、风雨同舟 [fēng yǔ tóng zhōu]
释义: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,一起与风雨搏斗。比喻共同经历患难。
出处: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共济,遇风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”
38、浪迹萍踪 [làng jì píng zōng]
释义:形容踪迹漂泊不定,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。
出处: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》第二十出:“恨怱怱,萍踪浪影,风剪了玉芙蓉。”
39、栉风沐雨 [zhì fēng mù yǔ]
释义:栉:梳头发;沐:洗头发。风梳发,雨洗头。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。
出处: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沐甚雨,栉疾风。”
40、血雨腥风 [xuè yǔ xīng fēng]
释义:风里夹着腥味,雨点带着鲜血。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三回:“腥风血雨满松林,散乱毛发坠山奄。”
41、无风起浪 [wú fēng qǐ làng]
释义: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。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。
出处:唐·希运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》:“达摩西来,无风起浪;世尊拈花,一场败缺。”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六:“洋澜左蠡,无风浪起。”
42、倒海翻江 [dǎo hǎi fān jiāng]
释义: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。
出处:宋·陆游《夜宿阳山矶》诗:“五更颠风吹急雨,倒海翻江洗残暑。”
43、风吹浪打 [fēng chuī làng dǎ]
释义:比喻险恶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。
出处:清·洪昇《长生殿》第二十五出:“可怜一对鸳鸯,风吹浪打,直恁的遭强霸。”
44、铺张浪费 [pū zhāng làng fèi]
释义:铺张:讲究排场。为了场面好看而浪费人力物力。
出处:毛泽东《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》:“要勤俭建国,反对铺张浪费,提倡艰苦朴素,同甘共苦。”
45、狂风恶浪 [kuáng fēng è làng]
释义:恶浪:凶猛的浪头。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、危急。
出处: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一章:“对敌斗争,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,你怕它,不行。”
46、大风大浪 [dà fēng dà làng]
释义:指巨大的风浪。比喻社会的大动荡、大变化。也比喻尖锐、复杂、激烈、艰苦的斗争。
出处:毛泽东《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大风大浪也不可怕。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。”
47、骇浪惊涛 [hài làng jīng tāo]
释义:骇:使惊怕;涛:大波浪。汹涌吓人的浪涛。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。
出处:唐·田颖《玉山堂文集·海云楼记》:“人当既静之时,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,未尝不惕然。”
48、惊风骇浪 [jīng fēng hài làng]
释义:比喻使世俗震动、极不寻常。
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一回:“据地保那张报单,五路通详上去,奉到宪批,批了‘如详办理’四个大字,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,办得来云过天空!”
49、风前残烛 [fēng qián cán zhú]
释义: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。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。
出处:梁遇春《致石民书六通》:“良心(交与Nurse)已如风前残烛,一片冰心,将付之东流矣。”
50、山鸣谷应 [shān míng gǔ yìng]
释义:形容回音响亮,也比喻此鸣彼应,互相配合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戛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云涌,余亦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也。”
51、沐雨栉风 [mù yǔ zhì fēng]
释义:风梳发,雨洗头。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。
出处: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沐甚雨,栉疾风。”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