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:毛发竖起。极言惊骇、恐惧。同“毛发悚然”。。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9回:“朵思见之,毛发耸然,回顾孟获曰:‘此乃神兵也!’”
释义:睁着眼睛,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。
出处:清·黄轩祖《游梁琐记·顾嘉蘅》:“群知为广文子,异而询之,瞪目结舌不能对。”
释义: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。。
出处:管桦《惩罚》:“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,岔开两腿,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。”
释义:形容极端恐惧。。
出处:
释义:胁肩:耸起肩膀;累足:并着双脚。缩着肩膀,重迭着脚(不敢正立)。形容恐惧的样子。。
出处:《史记·吴王濞传》:“尝患见疑,无以自白。今胁肩累足,犹惧不见释。”
释义:汗毛都竖立起来。形容非常恐怖,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。。
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见者寒毛卓竖,舍利佛独自安然。”
释义:浃:湿透。汗流得满背都是。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。现也形容出汗很多,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。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伏皇后纪》:“操出,顾左右,汗流浃背。”
释义:欺负软弱的,害怕强硬的。。
出处:明·高明《琵琶记·五娘请粮被抢》:“点催首放富差贫,保上户欺软怕硬。”
释义: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壮而莫支。”
释义:噤:闭口不作声。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。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。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
释义: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,张着嘴说不出话。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。。
出处:《说唐》第二一回:“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,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。”
释义:嘴说不出话,眼发直。形容很吃惊的样子。。
出处:明·许仲林《封神演义》第九十七回:“那军士见妲己美貌,已自有十分怜惜,再加他娇滴滴,叫了几声将军长,将军短。便把这些军士,叫得骨软筋酥,口呆目瞪,软痴痴作一堆麻,酥酥成一块,莫能动履。”
释义:栗:畏惧,发抖。不冷而发抖。形容非常恐惧。。
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为治。”
释义:骇:震惊。使人听了非常吃惊、害怕。。
出处: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东角楼街巷》:“南通一巷,谓之界身,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,屋宇雄壮,门面广阔,望之森然,每一交易,动即千万,骇人闻见。”
释义: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为兵戈担惊受恐。”
释义:眼泪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。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。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八回:“林冲见说,泪如雨下,便道:‘上下,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,近日无冤,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,生死不忘。’”
释义: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,十分害怕不安。。
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01回:“凤姐此时肉跳心惊,急急的向秋爽斋来。”
释义:心提在口,几乎要跳出来。形容恐惧。。
出处: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二折:“不争你握雨携云,常使我提心在口。”
释义: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。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。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五回:“四方混杀,人人束手,个个归心。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,罔知所措。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。”
释义:面目惨白。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。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。。
出处:《庄子·盗跖》:“目茫然无见,色若死灰。”
释义:恇怯:恐惧畏缩。恐惧畏缩,不敢向前。。
出处:《宋史·杨琼传》:“及闻清远之败,益恇怯不前。”
释义:失色: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。惊恐得改变了神色。形容十分吃惊。。
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唐史·上卷》:“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,将士皆惊愕失色。”
释义: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。。
出处:《孤本元明杂居·打董达》第二折:“哥哥你宽肺腑,休间阻,我教他亡魂丧魄,认个贤。”
释义: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。。
出处:明 无名氏《破天阵》:“杀匈奴亡魂丧胆,保家邦万载咸宁。”
释义: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。
出处:王以仁《流浪》:“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,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。”
释义: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。
出处:谭嗣同《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》:“向之主战者,乃始目瞪舌挢,神丧胆落,不敢出一语。”
释义:怛:畏惧,恐惧。指因害怕而变脸色。。
出处:宋·苏洵《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》:“闻介马万骑驰过,剑槊相摩,终夜有声,人者怛然失色。”
释义:危言:使人吃惊的话;耸:惊动;耸听:使听话的人吃惊。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,使人惊疑震动。。
出处:宋 吕祖谦《吕东莱文集》:“意者危言骇世,姑一快胸中之愤耶!”
释义: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。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。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心之精爽,是谓魂魄;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?”
释义:表示吃惊的声音。形容不合常理,难以理解的怪事。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:“殷中军(殷浩)被废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,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
释义: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。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。。
出处:唐·刘损《愤惋诗三首(其三)》“莫道诗成无泪下,泪如泉滴亦须干。”
释义: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。
出处:郁达夫《迟桂花》:“我那忠厚老实的娘……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,目瞪口僵,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。”
33、恐慌万状 [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]
释义: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。。
出处:毛泽东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:“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‘十分动摇’、‘恐慌万状’两句话。”
释义:五色:指人脸上的神采;无主:无法主宰。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。。
出处: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禹在省方,济于江,黄龙负舟,舟中无人,五色无主。”汉·刘向《新序·杂事》:“叶公见之,弃而还走,失其魂魄,五色无主。”
释义: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。
出处: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江泰登时甩开手,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。”
释义:畏:恐惧,害怕。看见了就害怕。。
出处:《论语·尧曰》:“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视,俨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?”
37、诚惶诚恐 [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]
释义:诚:实在,的确;惶:害怕;恐:畏惧。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。。
出处:汉·杜诗《乞退郡疏》:“奉职无效,久窃禄位,令功臣怀愠,诚惶诚恐。”
释义: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。形容威名很大,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。。
出处:清·姜振名《永庆升平前传》第八回:“遂在陕西地面三载,绿林贼人闻名丧胆,江湖盗寇望影皆惊。”
释义:比喻振作精神。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》:“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,然正大之体,挺特之气,竖起脊梁,当时轻重有无,独于门下归心而已。”
释义: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。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。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;《晋书·王鉴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。”
释义:战:发抖。形容害怕之极。。
出处:《古今杂剧·楚昭王疏者下船》:“怕的是城荒国破,常子是胆战心寒。”
释义: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众祭潘用和文》:“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,使其徒回皇四望,而目瞪舌强,不知所以为策。”
释义:惶:恐惧。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释义:非常害怕,脸色都变了。。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愕失色,莫敢发言。”
释义:栗栗:发抖的样子。形容非常害怕。。
出处:《书·汤浩》:“栗栗危惧,若将陨于深渊。”
释义: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。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》:“许武叠两个指头,说将出来。言无数句,使听者毛骨耸然。”
释义:犹胆颤心惊。形容非常恐惧。。
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谷永传》 :“臣永所以破胆寒心,豫言之累年。”
释义:悼:战栗。形容恐惧到极点。。
出处: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释言》卷上:“今人言惧,犹曰惊心悼胆。”
释义:形容言行慎重,不敢疏忽。。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出入禁闼二十余年,小心谨慎,未尝有过。”
释义:形容很吃惊的样子。同“口呆目瞪”。。
出处:克非《春潮急》二五:“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,半天才小声说:‘我晓得的喃!我又没去戴过红花、吃过油大。’”
释义:丧胆:吓破了胆。听到风声,就吓得丧失的勇气。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。。
出处:唐 李德裕《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》:“故能望影揣情,已探致虏之术;岂止闻风破胆,益坚慕义之心。”
释义:裂:破裂。魂:魂灵、神志。胆也破了,魂也飞了。形容极度害怕、恐慌。。
出处: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一回:“秦凤一闻此言,胆裂魂飞,忙忙奏知李娘娘。”
释义:寒心:心中战粟;酸鼻:鼻子辛酸。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。。
出处:战国·楚·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感心动耳,回肠伤气。孤子寡妇,寒心酸鼻。”
释义:颤:发抖。形容非常害怕。。
出处:元·施惠《幽闺记·士女随迁》:“生长升平,谁曾惯遭离乱,苦怎言。胆颤心惊,如何可免。”
释义: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十分害怕。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不由我不心惊胆战,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。”
释义: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。
出处:茅盾《惊蛰》:“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,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。”
释义: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。。
出处:清·李渔《比目鱼·狐威》:“那些租户债户见了,赫得毛骨竦然。”
释义: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