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一动不如一静 [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]
释义: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,还是不做为好。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。
出处:宋·张端义《贵耳集》卷上:“孝守幸天竺及灵隐,有僧辉相随。见飞来峰,问辉曰:‘既是飞来,如何不飞去?’对曰:‘一动不如一静。’”
释义:道家语。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。指一切听其自然,人力不必强为。。
出处:唐·贾至《虙子贱碑颂》:“鸣琴汤汤,虙子之堂,清静无为,邑人以康。”
释义:噤:闭口不作声。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。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。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
释义:自得:自己感到舒适。安静清闲,感到非常舒适。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蔡瑞虹忍辱报仇》:“不如在家安闲自在,快活过了日子,却去讨这样烦恼吃!”
释义:安静、细心、谦恭、敬重,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小说·嘉言》:“教育小儿,先要安详恭敬。”
释义:常:常规,法则。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。指行动合乎规范。。
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”
释义: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。。
出处: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53回:“又走了一里多路,是一个乡镇了,田里种着菜,篱笆里栽着花,大有‘鸡犬桑麻’光景。”
释义:更:旧时夜间计时单位,一夜分五更,每更约两小时;阑:将尽;人静:没有人的吵杂声,一片寂静。夜已很深,没有人声,一片寂静。。
出处:宋·蔡绦《西清诗话》引杨鸾诗:“白日苍蝇满饭盘,夜间蚁子又成团;每到更深人静后,定来头人咬杨鸾。”
释义:形容女子态度文静,体貌素雅。。
出处:三国魏·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环姿艳溢,仪静体闲。”
释义:形容容貌秀美,性情柔和。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殿中少监马君墓志》:“幼子娟好静秀,瑶环瑜珥,兰茁其芽,称其家儿也。”
释义:心意好象猴子跳、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。形容心里东想西想,安静不下来。。
出处:汉·魏伯阳《参同契》注:“心猿不定,意马四驰。”唐·许浑《题杜居士》诗:“机尽心猿伏,神闲意马行。”
释义:风平浪静。多以喻平静无事。。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8回:“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,天气晴明,平风静浪。”
释义:指偷懒。。
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9回:“第一个凤姐事多任重,别人或可偷闲躲静,独他是不能脱得的。”
释义:原指铺张修饰、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。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。。
出处:《朱子语类》:“‘巧言’即今所谓花言巧语,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
释义:比喻行动敏捷。。
出处: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”
释义:指声调低沉,态度平和。。
出处:冰心《到青龙桥去》:“他沉声静气的问:‘你是那里的,要往那里去?’”
释义:阑:尽。无声无息的深夜。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四折:“现如今是阿谁,忙出去问真实,则见他气丕丕的斜倚着门儿立。”
释义:心情平和,态度冷静。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四回:“且平心静气,暗暗访察,才能得这个实在;纵然访不着,外人也不能知道。”
释义:恬淡:安静闲适,不求名利;寡:少;欲:欲望。心境清静淡泊,没有世俗的欲望。。
出处:三国·魏·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而伟长独怀文抱质,恬然寡欲,有箕山之志,可谓彬彬君子者矣。”
释义:指佛教徒一意修行、清静寂定之心性。。
出处:《水浒传》第四五回:“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,自不觉都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,拴不定心猿意马。”
释义:寂静没有声音。。
出处: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高宗谅暗,三年不言,四海之内寂然无声;一言声然,大动天下。”
释义:形容没有约束,十分安闲随意。。
出处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三:“问:‘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?’师曰:‘自由自在。’曰:‘见后如何?’师曰:‘自由自在。’”
释义: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,一点儿声响都没有。。
出处:唐朝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:“万赖此俱寂,唯闻钟磬音。”
释义:没有人居住的地方。。
出处:宋·杨万里《国势中》:“不茸一垒,不置一卒,使寇之去来,如入无人之境。”
释义:稍稍安静,不要急躁。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答吕医山人书》:“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,听仆之所为,少安无躁。”
释义:指息事宁人,以图安逸。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21卷:“今日天飞大王在此经过,这乡村敛钱备饭,买静求安。”
释义:不动声色,仔细观察。。
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“出关”的“关”》:“例如画家的画人物,也是静观默察,烂熟于心,然后凝神结想,一挥而就。”
28、树欲静而风不止 [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]
释义:树想要静下来,风却不停地刮着。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。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。。
出处: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九: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也。”
释义: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,好似沉下的一块玉。。
出处:
30、树欲静而风不宁 [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níng]
释义: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。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。同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。。
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21卷:“王爵笑道:‘只怕树欲静而风不宁,便动动也不妨。’尼姑道:‘相公休得取笑!’”
释义:六根:佛家语,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。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。。
出处:《法华经·法师功德品》:“以是功德,庄严六根,皆令清静。”
32、树欲静而风不停 [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tíng]
释义: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。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。同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。。
出处: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树欲静而风不停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往而不来者,年也;不可再见者,亲也。”
释义:安静清闲,自由自在。形容清闲无事。。
出处:明·李贽《焚书·预约·早晚礼仪》:“有问乃答,不问即默,安闲自在,从容应付,不敢慢之,不可敬之。”
释义:指一家之内,不可以有两个主人,否则会发生争吵,不得安静。。
出处:《礼记·坊记》:“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,家无二主,尊无二上。”
释义: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,一点儿声响都没有。。
出处:唐·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:“万赖此俱寂,唯闻钟磬音。”
释义:犹言心平气和。。
出处:瞿秋白《文艺杂著·荒漠里》:“我走着不敢说疲乏,我忍着不敢说饥渴;且沉心静气的听,听荒漠里的天籁。”
释义: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。形容非常静。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绝句三首》:“天风吹雨入阑干,乌鹊无声夜向阑。”
释义:杳:不见踪影;迹:脚印。连一个人的脚印也看不到。形容地方非常荒凉、偏僻,从来没有人去过。。
出处:唐·常沂《灵鬼志·郑绍》:“至明年春,绍复至此,但见红花翠竹,流水青山,杳无人迹。绍乃号恸经日而返。”
释义:指没有风浪。比喻平静无事。。
出处: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七:“僧问:‘风恬浪静时如何?’师曰:‘吹倒南墙。’”
释义:息:止息;迹:行迹,脚印;处:处所。要想不见行迹,只有自己静止不动。引申为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。
出处: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,举足愈数而迹愈多,走愈疾而影不离身……不知处阴以休影,处静以息迹,愚亦甚矣。”
释义:性格深沉文静,不爱多说话。。
出处:《逸周书·官人解》:“沉静而寡言,多稽而险貌,曰质貌者也。”
释义:僻远无人居住。形容荒凉,偏僻。。
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六十四回:“师兄差疑了,似这杳无人烟之处,又无个怪兽妖禽,怕他怎的?”
释义: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。形容非常静。。
出处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四:“公曰:‘鸦去无声,又何言闻?’”宋·苏轼《绝句三首》:“天风吹雨入阑干,乌鹊无声夜向阑。”
释义:没有人居住的地方。同“无人之境”。。
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邓艾传》:“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,凿山为道,造作桥阁。”
释义:深夜没有人声,非常寂静。。
出处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一:“师曰:‘更深人静,共伊商量。’”
释义:一片渺茫,没有人家。。
出处:《花月痕》第四七回:“不上一月,将淮北千里,扫荡个渺无人烟。”
释义:籁: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;万籁: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;寂:静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,一点儿声响都没有。。
出处:唐·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:“万赖此俱寂,唯闻钟磬音。”
释义:无声无息的深夜。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四折:“现如今是阿谁,忙出去问真实,则见他气丕丕的斜倚着门儿立。”
释义:更:旧时夜间计时单位。一夜分五更,每更约两个小时。夜已很深,没有一点声响。形容夜深处于一片寂静之中。。
出处:汉·蔡琰《胡笳十八拍·第十四拍》:“山高地阔兮,见汝无期;更深夜阑兮,梦汝来斯。”
释义: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。。
出处:唐·徐夤《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》:“疾危必厌神明药,心惑多嫌正直言,冷眼静看真可笑,倾怀与说却为冤。”
释义: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。同“屏声敛息”。。
出处:冰心《我们太太的客厅》:“门外两个白长衫黑缎子坎肩的仆人,屏声静气的在伺候传递着汤水。”
释义:寂:寂静。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一样。。
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笺本·德行下》:“傅茂远泊然静处,不妄交游民,袁司徒第经其户,辄叹曰:‘经其户寂若无人,披其帷,其人斯在。岂得非名贤。’”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与整理,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标签: